2008年10月19日,湖南省文物局和郴州市文物处及宜章县文物办理所有关带领和专家湘粤旧道宜章段停止了考查。
湘粤旧道郴州至宜章段,俗称“九十里亨衢”,因路面青石板上留下了很多骡马蹄印,也称“骡迹路”。始建于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卫飒任桂阳郡(郡治在今郴州)太定时,鼎力革新湘粤旧道,并在道旁增修亭馆、驿站,成为华夏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宜章境内长30余里,南接湘粤边境,北至郴宜交壤折岭路段,路宽2—3米,明清之际,宜章商贾云集,行旅川流不息,粤盐、广货由旱路运抵宜章县城,舍舟登岸,沿旧道北运发往郴州。驮货骡马多时达2000余匹,热烈非常。民国二十三至二十五年,湘粤公路和粤汉铁路接踵通车后,士商行旅多乘汽车、火车,肩挑贩运也多走公路,故旧日小道,行旅日稀,以致骡马绝迹,荆榛塞途。现在,旧道沿途还保管有大量的路面、店肆、凉亭、牌楼、古桥、古井、古民居等文明遗存,具备相称深挚的汗青文明秘闻。
考查组发明在宜章虹桥、净水等多处旧道路段路面保管根基无缺,文明遗存种别丰硕,对“骡迹路”的汗青代价赐与了充实的必定。在郴州市文物处召开的“湘粤旧道”调研漫谈会上,省、市带领和专家就“湘粤旧道”的汗青代价、迷信代价、交通意思及对郴州游览、文明的成长潜力都作了很高的评估,并指出,沿途各县文物部分要集合人力、物力挖掘“湘粤旧道”的汗青文明内在,清算出具备汗青、迷信代价的材料,力图将“湘粤旧道”报告为天下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来历:宜章县文物办理所
作者:李节武
编辑:redcloud